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接单忙建造快 造船业抢抓绿色智能新机遇
时间: 2024-11-26 | 发布人:新闻资讯

  

接单忙建造快 造船业抢抓绿色智能新机遇

  一边是智能制造有序推进,近期一批系列船项目收官,建造周期屡创历史纪录,另一边是拿下全球超七成订单,排期已到2028年以后,而且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比不断的提高……今年来,我国造船业驶出一条向上增长曲线,含绿量、智能化不断的提高。展望未来,加速布局绿色智能赛道已成大势所趋。

  连日来,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中远海运重工”)的船坞里一派繁忙,1618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正在进行坞内搭载,有望在10月份出坞。

  “目前我们在开足马力赶订单,之前天气热的时候都是调整到晚上工作。”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1-7月完成开票销售超48亿元,同比增长41.8%,共交付船舶14艘、118.5万载重吨,已完成年度交付任务的77.8%。目前,在手订单46艘、650万载重吨。

  海运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生命线,造船业被称为“经济风向标”。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中国出口船舶3470艘,同比增长28.3%,出口额244亿美元,同比增长79.7%。

  订单旺盛,与全球造船市场的周期性复苏紧密相关,也有赖于我国造船实力的提升。

  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造船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值,我国这三大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2502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达5422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为17155万载重吨,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占有率的55%、74.7%和58.9%。

  近日我国船企签单、交付更是捷报频传:中远海运重工24188标箱系列集装箱船收官、黄埔文冲3000TEU集装箱船提前4个月交付、大船集团签订10艘油船订单、长宏国际签订12艘19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船型研发与设计能力明显提升,已经具备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具有自主可控且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建立现代化的造船模式,智能制造有序推进,建造效率稳步提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就在8月27日,广船国际为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交付第5艘化学品/成品油船,该船较合同期提前3个月完工交付,创造了广船国际油船建造新纪录。今年广船国际汽车运输船平均关键周期较去年同比缩短约29.8%、大型集装箱船平均关键周期同比缩短约21.2%。

  更高的技术水平,更短的交付周期,带来的是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从目前我国的造船订单来看,集装箱船、滚装船、散货船、LNG船等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的船型占比高,引领了市场的增长,这也是实现盈利的主要的因素。”王俊利透露,大部分国内骨干船厂目前订单都已排到2028年以后。他判断,今年中国造船业的指标将优于去年,接单量可能超过70%。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船舶工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主要造船国家都把重心聚焦在绿色、智能转型两大方向。

  “今年的船舶订单中,大部分为LNG/燃油双燃料绿色环保船型,节能环保型船舶同比大幅度提高。”广船国际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说,公司先后完成31项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船用节能装置等多项配套装备的自主研制。

  在绿色动力船舶方面,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也斩获颇丰,目前公司在手相关订单有21艘,其中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系列船已完成设计,处于连续建造阶段,首制船计划2025年上半年交付。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份额达到71.7%,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下一步,中国船舶业该如何发力?王俊利建议,未来要加大创新力度,增强船舶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逐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同时,提升自主设计能力,提高制造的效率和水平。此外,进一步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抢抓绿色化产品和数字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两个“新赛道”,不断进行智改数转,船舶产品已经全面涉足新能源产品。目前甲醇双燃料325VLOC和甲醇双燃料阿芙拉油轮等绿色船型处于设计阶段。此外,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低碳船舶技术应用研究,包括国产永磁抱轴式轴发、空气润滑减阻装置、风翼/旋筒风帆、上建减风阻技术等。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船型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全力推进船舶产品向着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同时围绕价值创造,大力推进精益管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广船国际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记者 王璐 实习生 陈慧婷)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图②:大洋86航次任务期间,潜水器布放前,技术人员拆除“蛟龙”号限位销和潜水器系固。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图③:执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考察作业。

  银河系外恒星WOH G64的特写照片。这颗新拍摄的恒星WOH G64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大小约为太阳的2000倍,被归类为红超巨星,是人类已知最大恒星之一。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紧密围绕该恒星的“蛋形茧”,这种形状可能与垂死恒星在爆发成为超新星前,剧烈喷射物质有关。

  由于依赖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淀粉,生产纳米纤维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此次,研究团队使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作出直径仅为372纳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意大利面,比某些光波的波长还要窄。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抗震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日前,记者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两地,了解地震科技如何为文物古建“保驾护航”。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展,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是全球面临的临床难题。

  多支披碱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复穗状花序,这一特征使其与同属的其他物种有明显区分。传统披碱草的花序较为简单,而多支披碱草则在主轴基部延伸出多个类似小穗的分枝,且这些分枝的长度从顶部到底部慢慢增长,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关注官方微信


沪ICP备090566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