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探秘“长江口二号”科技考古:一瓶看古船 一船看国际
时间: 2024-11-13 | 发布人:通知公告

  

探秘“长江口二号”科技考古:一瓶看古船 一船看国际

  “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哪里出世,去过哪些地方,它的瓷器在哪里装的货?它使用了多少年?为何淹没海底?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试验室里,古船的科技考古同步在进行。在长江口二号出水的器物中,一个完好的瓶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留意,经过分子考古学等最新科学技能手段的抽丝剥茧,瓶子里的一颗稻壳,一块“泥巴”,科学家们究竟能发现多少隐秘呢?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讨院副教授文少卿恶作剧说,他们是“一手拿铲子,一手拿显微镜。”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讨院,科研人员经过对稻壳进行测年和古植物DNA研讨,不光能够判别稻壳放入瓷瓶的大致时代,大致估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窑口,估测长江口二号的上货港口。

  一颗稻壳看古船,那么瓶中一粒泥沙,则蕴藏着不计其数种微生物的“小国际”。科研人员经过看似不起眼的泥巴里,提取微生物的DNA信息,让“泥沙”也能开口说话,并和全球DNA数据库里的微生物进行比对,叙述着古船的堆积进程和长江口水环境的变迁,现在他们检测的一块“泥沙”里,藏着3900多条微生物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试验室教授王张华介绍,对地质和地貌学科来说,“长江口二号”供给了一个时间标尺,协助学者澄清北港的演化前史和机制,也有助于学者猜测长江口未来的演化。

  经过和百年前海图的比照,科研人员还发现,那时长江口的北港还没有贯穿,为何“长江口二号”会沉在北港呢?淹没的一刻又发生了什么?在上海大学,科研人员结合其时的海图材料,用核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来做剖析,希望能给出答案。

  经过声纳图画智能辨认古船,经过电脑仿真模仿沉船成因,经过图画增强技能,在浑水中看见青花瓷的斑纹……科技赋能考古,试验室里的每个专家,像是拿着拼图的一部分,跟着“长江口二号”的出水,专家们期待着更多谜题揭开的一刻。



关注官方微信


沪ICP备090566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