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通过10天、1800多海里飞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讨所“试验6”归纳科考船圆满完成首航使命,顺畅回来广州新洲码头。
此次首航使命,“试验6”科考船暂时党支部带领整体科考队员战胜第13号飓风“康森”和第14号飓风“灿都”对南海北部海域的影响,风雨同舟,全航次进行了30个站位的观测和采样,包含CTD作业+采水、可视化多管采泥、浮游生物多联拖网、箱式采样、重力柱状采样等作业,获取了2395份样品;使用全海深多波束测深体系、ADCP、重力仪、海洋大气辐射干涉仪等船载勘探仪器设备进行了全程接连观测,共获取469 Gb科考数据。
“本次科考航次由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制方案、国家科学技术根底资源查询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严重科研项目支撑。”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讨所副所长杜岩表明,此次科考使命分为两个航段。榜首航段的首要使命是对南海北部的中标准暖涡和陆架陆坡进程进行研讨。在第二航段首要方针是研讨南海上层海洋对飓风的呼应,研讨内容有飓风影响上层海洋暖涡的三维结构、高频内波和海气交流,以及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生态进程等。
据介绍,此次首航使命使用先进的船载科成功捕获到南海暖涡与高频急流,并在飓风前后各进行了重复断面的水文、大气和生化比对观测,为提醒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南海西部涡旋动力演化进程与环境效应、海洋资源环境可继续发展等严重科学问题供给强化观测支撑。
“试验6”首航获取的海洋科学调查数据将会聚至该所“数字南海”渠道,完成航次调查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继续完善南海海洋数据资源体系建造,完成数据的交互动态可视化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科学研讨,为全国海洋体系及涉海单位、共建高校科研人员供给数据同享,为完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国家战略科技力气应有的奉献。
据了解,本次科考航次环绕高强度扰动下大湾区及附近海域在珠江径流及中标准涡影响下的水文动力、物质输运及其生态呼应进程展开研讨,为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及其附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进程及物质搬迁转化机理,厘清海洋ECO与要害生物种群对环境改变的呼应机制,提醒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涡旋动力进程与环境效应,构建大湾区海洋动力-生态模型等严重科学问题供给强化观测支撑,进一步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保证供给科技支撑。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