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费专款”项目,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
何为“共享”?“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文档”……“共享”的概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共享航次计划”通过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出海需求与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利用效率,即让多个基金项目联合使用一条由基金委租用的考察船,合理、有效调配考察船资源,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开放与共享”新机制,推动了海洋调查资料的积累与共享。
“共享航次计划”中有一个重要的机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备航、出海、完善研究与统筹数据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首席科学家需要扮演“科学”队长的角色,负责航次组织、协调工作、调查实施等,这对于推动共享航次的顺利实施分外重要。
今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首届“首席科学家培训”航次依托“嘉庚”号前往台湾海峡—南海北部海域进行科考调查和培训。
这个高效而有趣的培训航次从9月1日持续到9月6日,邀请有着非常丰富首席科学家经验的天津大学魏皓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和厦门大学曹知勉教授担任导师,帮助青年学员提升统筹计划、沟通协调与应急决断等综合能力。经过招募遴选,20位分别来自17所涉海高校和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作为学员参加本航次。
9月1日-2日,项目在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及“嘉庚”号上完成航前培训研讨会及备航。
出海科考、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机会因为有限而格外珍贵,培训航次便是为青年科学家们的“首席梦”添砖加瓦。培训真正开始前,学员们参与了航前培训研讨会及备航,在开学第一天参与嘉庚号海洋大讲堂科普直播。在启航仪式后,学员们的培训航次正式开始。
9月3日举行航次启航仪式,由厦门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荔持,共享航次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刘保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厦门大学校长助理陈光,科技处副处长柳欣,海洋与地球学院书记刘艳杰,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海洋处领导等出席仪式并予以指导。
培训航次与台风“摩羯”不期而遇,导师凭借经验,与学员们在航次开始之前就做好了评估与备案,并在航次期间根据天气变化多次调整应急方案。为期4天的航次期间,学员们根据培训方案轮替担任执行首席,在台风影响下坚持完成3个站位10次作业。
作业之余,导师组在每日例会上分享各自的首席经验,强调作为航次首席需要的责任感和决断力。参航人员也互相分享了各自的科考经验,此外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王海黎主任进行海上科考外交申报经验分享,王丽芳工程师和杨位迪高级工程师也分别进行营养盐国际比对实验和水下摄影的经验分享。
9月6日上午,航次召开总结大会,跟踪专家、导师和学员们纷纷发表心得体会。
这场首席科学家培训航次也是一次科考精神传承之旅。这次全面、专业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员们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如何做出应急调整,如何培养自身领导、协调和决断能力,是青年科学家们通往合格首席、实现更多成就的必经之路。
海洋科学考察船作为拓宽海洋认知最关键、最基础的支撑平台,对于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2024年,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所属23个研究机构的39条科学考察船实施。累计搭载了162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海上科考,资助21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搭载“共享航次计划”并获得第一手观测资料。
作为一门基本上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海洋科学离不开长期的环境观测、样品获取和数据积累。在“共享航次计划”出现前,“没船”、“有船没钱”之类的难关带来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束缚。“共享航次计划”利用“多个项目一条船”的方式,由基金委租用一条考察船,多个基金项目联合使用,这样的方式比“一个项目一条船”节省经费,又可以使考察船高效利用。
同乘一条船,不同研究目标的多个项目聚集在一起开启调查,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不同学科、不相同的领域的研究对于航次的需求之大早在2009年9月就得到了证明,在“共享航次计划”成立之前,基金委向全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征集“船时”需求,立即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积极响应。当年收到的113份海洋科学考察“船时”申请,分别来自30家依托单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基金项目类型。
仅仅5年,共享航次的调查范围便已遍及渤海、黄海、长江口、东海、台湾海峡、南海、西北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航次涉及的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基金项目类型,一个海洋科学调查和学科交叉合作的平台日渐成型。
15年间,大批基金项目借助“共享航次计划”跨越了缺少观测平台的壁垒,通过提供海上科学考察的平台,将科学研究的现场搬到海上,破除海洋科学研究的门槛。统计数据表明,“共享航次计划”实施后,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各类项目中,海洋科学项目的申请量明显增长,特别是那些没有科学考察船的单位,慢慢的变多的单位、个人由此加入到了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行列。
共享航次的15年,见证了一代代科学家投身于科学创新与技术革新的队列,也见证了中国的海洋科考从艰难起步到自信领跑,甚至抢跑于世界海洋前列。
为了满足科学考察的广泛需求,二十多年前,海洋学界的院士及知名科学家通过公开撰文向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 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向全国人大撰写提案,呼吁开展海洋调查航次共享计划。
2004-2007年,通过多次尝试与实践、参考国外模式学习与调整,考察航次的开放与共享逐渐在国内完成构想,并最终落地为我国海洋科学的一个重大基金项目——“共享航次计划”。
15年来,航次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探索了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基金资助新模式;搭建了海洋科学调查和学科交叉合作平台;培育锻炼了青年骨干;推动了海洋调查资料积累与共享”。
海洋强国、人才兴国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新时代下推动海洋科学事业高水平发展需要科考平台支撑,也需要具有全球科学技术视野、具备交叉科学综合素养、能够肩负使命勇挑重担的海洋科考首席科学家。
“共享航次计划”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管理模式相比国际上主要的海洋科考船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敏感海域航次实施受到一定影响、经费限制等。现代化海洋调查是加快提升我国与海洋相关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重要举措。未来“共享航次计划”将继续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有优势,使之更科学、更高效、更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科学前沿创新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共享”的概念不局限于研究设备与资料数据上,从长远来看,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在推动人类对于浩瀚自然的了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进程,任何一个人都是海洋研究的“共享”受益者。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与海洋协同发展不仅是中国海洋科考的目标,也是80亿地球子民的共同目标,这占据地球表面积70.8%的海洋,与任何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1]冷疏影,张亮.深化“共享航次计划”推动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原始创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2):1490-1498.
[2]葛人峰,侍茂崇.“船时共享航次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创建[J].地球科学进展,2016,31(04):428-43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大爆冷!西部第一轰然倒下,约基奇23+19+16,威少15中10该获尊重
沪指低开高走涨0.88% 大消费板块全线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02万亿 同比增5.2%
Ultra级配置,三星最薄旗舰Galaxy S25 Slim有望配 2 亿像素主摄
“不买学生停课,家长开会”!一小学班主任被指家长群强推医保?媒体评:无论如何,孩子依法接受教育的权利...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