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0日,一艘自诩“永不沉没”的大船在英国起航,前往美国纽约。
而后来,这段事迹被著名导演卡梅隆翻拍成电影,并在其中讲述了一段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
所有人惊讶于它的价值的同时,也都禁不住猜测,项链的主人是谁,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其实,不单单是海洋之心,从泰坦尼克号打捞出来的其他珍宝也一样,望着这些埋藏长达一个世纪的宝藏,大家都会忍不住被它们带回到了一百年前,似乎能通过它们,触碰到当年历史的余温。
每一份宝藏,都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除了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更是联结现在与过去的纽带。
在广州,也曾发现一艘沉睡800年的古船,它带给考古工作者的震惊也是无以复加的。
进入21世纪以来,被誉为“中国夏威夷”的海陵岛,年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
2019年末,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南海一号”的保护发掘情况被国家文物局再次提及。
但与其他的考古者相比,他又显得不太一样,因为他从事的,是水下考古,也就是专门探查在水底的历史秘密。
从事水下考古二十几年来,张威只有一个目标。用他的话来说,即使在从事其它的考古项目,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1987年,时任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教授俞伟超,首次创立水下考古中心,一眼就看中了同是考古系的毕业生张威,并把他派往荷兰学习沉船打捞和水下考古。
1989年,刚刚回国的张威临危受命,带着考古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位于南海的广东阳江海域。
张威回忆说:“那一段时间曾有一支英国考古队到过这附近,试图寻找一艘19世纪沉没的英国商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考古设备和技术毕竟有限,而对于张威而言,也是他首次带队海上探宝,没过多久,坏消息一个个接踵而至。
只是眼看一个月下来,张威一行人把附近十几平方公里都找遍了,愣是啥也没找到。
水下考古不比陆地,有吃有喝,能睡个安稳觉。海上的风餐露宿,本来就让人身心俱疲,始终没收获,就更觉得气馁了。
连身为队长的张威都开始怀疑:“会不会没有沉船呢?难道只是一些意外遗留的碎瓷片?”考虑到船员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张威决定返航。
可就在返航的途中,船上用来探查的机械爪突然有了反应。张威全身一愣,他决定再试最后一次。
有两样,一个是碎瓷片,一个是几枚铜钱。经过张威和队友们的一再鉴定,这是宋代的铜钱。
可是天不从人愿,张威并没有再幸运地发现些什么,甚至到了最后,由于技术层面的原因,他的阳江探寻工作,只能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始终,张威都被那个地方牢牢吸引,他的心,似乎遗落在了那片神秘的汪洋。
2002年的一天,张威接到领导通知,让他继续完成在南海的工作。这对张威来说,简直是第二次青春的燃烧。
这次他带着队友,一次次下海,一次次在泥沙中摸索,同时借助一些探查仪器的帮助,不断地清开积蓄的淤泥。这样的工作足足进行了三个月,最终,一声欢呼声终于传来。
根据当时水下摄影机留存的画面显示,这一摞摞的,白色的物品,不是其它,而是码放整齐的瓷器。
您能相信吗?这些白润光亮的瓷碗磁盘,就出自这片茫茫的海上。而随着打捞一点一点地继续,更让张威团队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
这些精美透亮保存完好的瓷器,不仅捞不完,而且经过张威的进一步鉴定,这些器物全部都产自宋朝。
众所周知,有一定年份的瓷器价值不菲,可宋代瓷器更不一般。一种原因是年代久远,存量很少,另一方面,宋代是烧制瓷器的巅峰时期。现在的瓷都景德镇,就是因为当时制作瓷器出色,而被宋真宗冠以当时的年号,景德。
“大批的宋代瓷器,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这海底“躺”着的,很可能是一艘宋代的沉船。”
一艘千年沉船上的东西重见天日,这在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发现,让张威激动得有些颤抖。甚至整个考古界乃至全世界,都为之颤动。
随着海底泥沙的一步步被清理,张威惊奇地发现,原来这片幽深的海底,不仅仅有零落散出的瓷器铜钱,更有一座巨型的宫殿,掩埋在泥沙之下的,竟然是一条十分完整的沉船。
看完眼前的一切,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木制古船不但没有被海水腐蚀,反而静静地躺在海底近一千年。
就像是被时光凝结了,不论海水如何波涛汹涌,岁月怎样更迭,它依然带着满船的珍宝沉睡深海。
这时,有考古界的人说,与船内上万件文物相比,“南海一号”的最大价值,在于特殊的海底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船体的历史细节。
而对于古代木制沉船,西方人的传统是:先打捞船上货物,而对于船体,大部分会在水下解体,标号,出水后逐一拼装。
事实也的确如此,宋朝的船,已经绝迹的东西,整体打捞,直接和千年王朝对话,想法确实好,可在张威一行人对船体测量之后才发现,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再加上船体上附着的污泥,这只沉船重达四千多吨,以当年的技术条件,几乎不可能完成。
“部分发掘还是整体发掘,陆地发掘还是水下发掘。”张威和他的团队一筹莫展。
2003年初,时任“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员的崔勇,把一叠厚厚的资料递给了时任广州打捞副总工程师,吴建成。
但崔勇并没有提及沉船的打捞方案,而是静静地点了一根烟,把自己与南海一号的故事,向吴建成娓娓道来。
“如果“南海一号”800年的沉睡能等来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如果几代人前仆后继只为一个目标,如果“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只是一个“天方夜谭”。”
这是一种类似于围堰的实施工程技术,原理是先把几十根深海探桩打到船的四周,再把一个巨大的“沉井”放上去,最后,再把海底横梁插在“沉井”底部。
有人说,一张清明上河图就已经说尽了宋朝的鼎盛,而现在看来,“南海一号”,或许就是弥补清明上河图中,没有尽诉的宋朝陈事。
细细思量,那些风雨海上,那些风雨征程,那些勇于探索的赤心,或许才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财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注官方微信